臘八節(jié),即每年農(nóng)歷十二月八日,又稱為“法寶節(jié)”“佛成道節(jié)”成道會”等,本為佛教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之節(jié)日,后逐漸也成為民間節(jié)日。
“臘祭”起源于神農(nóng)氏(或伊耆氏)時代,是一種“索神鬼而祭祀”、“合聚萬物而索饗之”的“歲終出祭”。早期的臘祭是人們在歲末臘月里為歡慶豐收、感謝祖先和神靈(包括門神、戶神、宅神、灶神、井神)而進行的祭祀活動。
臘祭與狩獵有關,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來祭祀祖先和神靈,臘祭的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百姓,降下歡樂和吉祥,避免災害和禍殃。
佛教創(chuàng)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八日,因此中國佛教徒將這一天稱為“佛成道日”。從南北朝開始,“臘日祭”與“佛成道節(jié)”合并祭祀,逐漸融合為“臘八祭”。現(xiàn)在,知道“臘祭百神”傳統(tǒng)的人已經(jīng)不多了,也很少能看到十二月八日的臘祭習俗了。
傳說朱元璋在落難受苦時,曾從老鼠洞找到五谷雜糧,熬成粥喝,那天是臘月初八,便稱這粥為臘八粥。后來他成為皇帝,為紀念這一天,定為臘八節(jié),并正式命名那天吃的雜糧粥為臘八粥。
現(xiàn)在的臘八粥多由米,薏米,紅棗,花生,蓮子,桂圓,等十幾種食材,共同熬制而成,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,便是冬日里為新年祈福,祝愿和感恩的最好方式,“臘八一碗粥,來年好兆頭”
清代營養(yǎng)學家曹燕山《粥譜》評價臘八粥的十大養(yǎng)生功效:和胃、補脾、養(yǎng)心、清肺、益腎、利肝、消渴、明目、通便、安神。
早在南宋吳自牧《夢梁錄》中有記載:“此月八日,寺院謂之臘八。大剎等寺,俱設五味粥,名日臘八粥?!痹谂D八這一天,家家戶戶都要熬制臘八粥,不僅給自己家人喝,還會與親朋好友互贈以示美好祝福。
傳統(tǒng)臘八節(jié)習俗之一。在臘八這天用醋泡大蒜的習俗,名“臘八醋”。臘八醋泡到大年初一,初一吃餃子,蘸臘八醋吃,別有一番滋味。
臘八醋中的蒜就是臘八蒜,是一道主要流行于華北地區(qū)的傳統(tǒng)小吃,是臘八節(jié)的節(jié)日傳統(tǒng)美食。
用醋或酒泡“蒜”的食俗,還有一種說法,這要從“蒜”與“算”的諧音說起。舊京時各家商號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,即要清算一年的收支盈虧,核查自家所欠外債及應收貨款債款。當時,一般是在臘八日這天起查算,因此,臘八節(jié)也稱“臘八算”。自臘八這天起,店員或放債人去催索債款,常帶一小罐臘八泡的蒜送給欠債人,欠債人一看就明白是催還債款來了。借債的窮苦百姓或小商小販無力還債時,就在臘八、臘月十八、臘月二十八這幾天出去躲債。因此,老百姓為了回避算賬索債的人在臘八時“算賬”,就做“臘八蒜”或“臘八酒”,把它們吃掉喝掉,以除晦氣,這樣好歡歡喜喜過個平安年、吉祥年。
在陜西省渭北一帶的澄城地區(qū),臘八節(jié)一般是不喝粥的,每年的農(nóng)歷臘月初八早上,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。
安徽省黟縣地區(qū),在臘月初八,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,民間將這種曬制的豆腐,便稱作“臘八豆腐”。
2021年5月24日,臘八節(jié)習俗經(jīng)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,編號均為X-174。
臘八節(jié)習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承載了古代人們的信仰、價值觀和生活方式,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組成部分。
臘八節(jié)習俗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教育內容。例如,臘八粥的制作過程體現(xiàn)了勤勞、節(jié)儉
祭祀儀式傳遞了尊老敬祖、感恩圖報的道德觀念。這些習俗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向。
臘八節(jié)習俗還體現(xiàn)了中國人民的藝術審美追求。無論是臘八粥的精美制作,還是祭祀儀式的莊重肅穆,都展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。
《臘八日水草庵即事》 清·顧夢游
一月十日
清水塘邊血作磷,正陽門外馬生塵。
只應水月無新恨,且喜云山來故人。
晴臘無如今日好,閑游同是再生身。
自傷白發(fā)空流浪,一瓣香消淚滿巾。
《臘八粥》 清·道光帝
一陽初夏中大呂,谷票為粥和豆煮。
應時獻佛矢心虔,默祝金光濟眾普。
盈幾馨香細細浮,堆盤果蔬紛紛聚。
共嘗佳品達沙門,沙門色相傳蓮炬。
童稚飽腹慶州平,還向街頭擊臘鼓。
小孩小孩你別饞,
過了臘八就是年。”
臘八粥喝幾天,
哩哩啦啦二十三,
送完灶王就到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