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,我們越是希望向別人解釋清楚,越費勁,所花的時間就越多。到最后通常都是不歡而散,甚至因為此事絕交。不管是在工作、學習、交友中我們總會遇到觀點不一致的時候,我們會糾纏進去。這樣費心力的事情,除非你能解釋得當,說服別人,否則別浪費時間!
    針鋒相對是因為個性強嗎?
    前一天和一個好朋友聊天,他跟我說的時候,是面帶怒色和尷尬的。他告訴我為什么現(xiàn)在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了?為什么我們都在為自己解釋而不是傾聽?為什么當你的觀念和想法不容于他人的時候會遭受排斥甚至是辱罵?他一連問了我三個“為什么”,我能明顯地感受這位朋友內(nèi)心的情緒,我試探性問道是不是現(xiàn)代人都很有個性?他回答的很果斷:“絕不是個性原因,但又不確定,難道你不覺得奇怪嗎?”
    聽完朋友的話后,我有反思過,在工作和生活當自己拋出一個觀點出來的時候,總有人會和你針鋒相對,不能說這些故意的,但就像事先設(shè)定好的一樣,一旦出現(xiàn)一個觀點總有人和你不一樣。這也就算了,一旦你為的觀點稍加解釋,對方立馬加大了他自己的依據(jù),這個時候人或許為了面子,或許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,或許也是一種條件反射。就會不自覺地在腦子里搜索與之相關(guān)的資料來幫助自己佐證。這么一來二去除了吐沫星子大把大把地噴出,還有就是浪費很多時間在一個沒有結(jié)果的結(jié)果上。
    我在想,這種針鋒相對不僅僅是個性上的原因,應(yīng)該還有更深的東西。那就是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。
    夏蟲不可語冰其實是認知差異
    在中國有很多寓言故事,表面看是在諷刺,但是如果你正面地看待這些寓言又會有新的收獲。就拿蜉蝣來說吧,很多人都會鄙視或不屑這種微小的生物,因為蜉蝣都是朝生暮死的。它的一生從未經(jīng)歷真正的一天,所以它不知道月亮是何物?星星是什么?因為傍晚的時候就死在水邊了。試想當一只螢火蟲在傍晚的時候遇到一只蜉蝣跟它說晚上很美,但蜉蝣根本不知道晚上,它是不能理解。因為在它的世界里朝霞出現(xiàn)的時候就是最美的!這樣它當然要跟螢火蟲爭了!于是,它們就一直爭論下去,直到暮色消失,蜉蝣死去,螢火蟲才會發(fā)現(xiàn)原來蜉蝣從來沒有見過夜晚,并不是因為它固執(zhí),它有個性,而是它不知道,沒有這樣的認知。
    與這個小故事類似的還有不少,比如坐井觀天的小青蛙、《莊子•秋水》里的夏蟲。你不可以說服小青蛙,天空是巨大的,還有很多美麗的地方,因為小青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;對于夏蟲你不可以告訴它冬天里事物,因為它從未活到過冬天。剛才我說了,我們很多人很多時候都會用“井底之蛙”“夏蟲不可語冰”來諷刺那些無知的人。但是不感到好笑嗎?很多人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還要“對牛彈琴”。其實,這是沒有元認知的體現(xiàn)。
    什么是元認知?簡單說就是認知的認知。比如,你認知夏蟲不可語冰的道理,然后就會懂得不要與那些和你有認知差異很大的人解釋或講道理。對待這件事本事的一種認知!這些寓言除了告訴人這樣具有諷刺性的故事,還告訴別人,這些故事的主人翁都是情有可原的,因為大家的認知是有差異的,我們有時候該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。
    
    在正常情況下,如果沒有人逼迫你,請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向別人解釋自上,這里包括解釋事情和個人的觀點。因為生活中誤會總是難免的,曹操說他從來都不怕別人誤會他。因為那都不是他!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差異的,或許有人誤會了你,但你最好的做法不是去花時間去解釋,因為通常都會越解釋越麻煩,適得其反,徒增自己的煩惱。你耐心地向別人解釋了一遍,如果他沒有給你一種積極的反饋,那就不用解釋了,因為你們的認知是有差異的。所謂道理只能跟懂道理的人說,我們尊重別人,但我們也不要委屈自己。說得口干舌燥,結(jié)果對方還是與你針鋒相對,這有意思嗎?
    所以,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盡量傾聽別人,尊重別人,保持自己。除非能有把握說服別人,否則別浪費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