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毛片_2021少妇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_一级黄色视频免费看

教育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

各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教育廳(教委),新疆生產(chǎn)建設兵團教育局,有關部門(單位)教育司(局),部屬各高等學校、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:

  為進一步規(guī)范高校教師履職履責行為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弘揚新時代高校教師道德風尚,努力建設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實學識、有仁愛之心的高校教師隊伍,現(xiàn)就教師違反《高等學校教師職業(yè)道德規(guī)范》《教育部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》和《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(yè)行為十項準則》等規(guī)定,發(fā)生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提出如下指導意見。

  一、各高校要嚴格落實師德建設主體責任,建立完善黨委統(tǒng)一領導、黨政齊抓共管、牽頭部門明確、院(系)具體落實、教師自我約束的工作機制。黨委書記和校長抓師德同責,是師德建設第一責任人。院(系)行政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師德建設負直接領導責任,院(系)黨組織主要負責人也負有直接領導責任。

  二、高校教師要自覺加強師德修養(yǎng),嚴格遵守師德規(guī)范,嚴以律己,為人師表,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(yǎng)結合起來,堅持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學、以德施教、以德育德。發(fā)生師德失范行為,本人要承擔相應責任。

  三、對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實行“一票否決”。高校教師出現(xiàn)違反師德行為的,根據(jù)情節(jié)輕重,給予相應處理或處分。情節(jié)較輕的,給予批評教育、誡勉談話、責令檢查、通報批評,以及取消其在評獎評優(yōu)、職務晉升、職稱評定、崗位聘用、工資晉級、干部選任、申報人才計劃、申報科研項目等方面的資格。擔任研究生導師的,還應采取限制招生名額、停止招生資格直至取消導師資格的處理。以上取消相關資格處理的執(zhí)行期限不得少于24個月。情節(jié)較重應當給予處分的,還應根據(jù)《事業(yè)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(guī)定》給予行政處分,包括警告、記過、降低崗位等級或撤職、開除,需要解除聘用合同的,按照《事業(yè)單位人事管理條例》相關規(guī)定進行處理。情節(jié)嚴重、影響惡劣的,應當依據(jù)《教師資格條例》報請主管教育部門撤銷其教師資格。是中共黨員的,同時給予黨紀處分。涉嫌違法犯罪的,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。

  四、對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,應堅持公平公正、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,做到事實清楚、證據(jù)確鑿、定性準確、處理適當、程序合法、手續(xù)完備。

  五、高校要建立健全師德失范行為受理與調查處理機制,指定或設立專門組織負責,明確受理、調查、認定、處理、復核、監(jiān)督等處理程序。在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調查過程中,應聽取教師本人的陳述和申辯,同時當事各方均不應公開調查的有關內(nèi)容。教師對處理決定不服的,按照國家有關規(guī)定提出復核、申訴。對高校教師的處理,在期滿后根據(jù)悔改表現(xiàn)予以延期或解除,處理決定和處理解除決定都應完整存入個人人事檔案。

  六、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要堅持權責對等、分級負責、層層落實、失責必問、問責必嚴的原則。對于相關單位和責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職責,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根據(jù)職責權限和責任劃分進行問責:

  (一)師德師風制度建設、日常教育監(jiān)督、輿論宣傳、預防工作不到位;

 ?。ǘ煹率Х秵栴}排查發(fā)現(xiàn)不及時;

 ?。ㄈσ寻l(fā)現(xiàn)的師德失范行為處置不力、方式不當;

 ?。ㄋ模┮炎鞒龅膸煹率Х缎袨樘幚頉Q定落實不到位,師德失范行為整改不徹底;

 ?。ㄎ澹┒啻纬霈F(xiàn)師德失范問題或因師德失范行為引起不良社會影響;

 ?。┢渌麘攩栘煹氖毷ж熐樾巍?/span>

  七、教師出現(xiàn)師德失范問題,所在院(系)行政主要負責人和黨組織主要負責人需向學校分別做出檢討,由學校依據(jù)有關規(guī)定視情節(jié)輕重采取約談、誡勉談話、通報批評、紀律處分和組織處理等方式進行問責。

  八、教師出現(xiàn)師德失范問題,學校需向上級主管部門做出說明,并引以為戒,進行自查自糾與落實整改。如有學校反復出現(xiàn)師德失范問題,分管校領導應向學校做出檢討,學校應在上級主管部門督導下進行整改。

  九、各地各校應當依據(jù)本意見制定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負面清單及處理辦法,并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。

  十、民辦高校的勞動人事管理執(zhí)行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》規(guī)定,對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處理,遵照本指導意見執(zhí)行?!?/span>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教育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8118